中心庙,位于沈阳故宫和中街之间、沈阳故宫的东北角,为一座十分袖珍的小庙,占地不过半亩,内中只有一间庙堂,供奉着的是武圣人关羽。在沈阳数十座庙宇中,中心庙为最小的一座,甚至也有说法称沈阳中心庙是我国最小的寺庙。沈阳中心庙虽然小,但地位却相当重要,其作为明清沈阳古城中心的标志,被沈阳市文物局设立为不可移动文物。
据称,沈阳中心庙最初叫“忠义千秋庙”。后来由于挂匾的地方太小,写不下“忠义千秋庙”五个字,就简单地写成“忠庙”二字匾。由于庙名匾是竖着写,有的人把“忠”字念成了“中心”两个字,又因为该庙恰好处在沈阳城的中心,人们也就逐渐管这座关帝庙叫“中心庙”了。庙内供奉的武财神关公有求必应,使得中心庙的香火一天比一天盛,名气也越来越大,在老沈阳民间甚至流传着一句话:“不逛中心庙,沈城没走到”。
自清代以来,沈阳城的老百姓就有很多关于这座袖珍小庙的传说,流传较广的是有关中心庙中关公为皇帝护驾的传说。中心庙里还供着土地爷和山神爷,民间也都有流传很广的故事。而实际上沈阳中心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与明中卫城属同期建筑,中心庙因位于明中卫城内的东西南北十字大街的中心而得名。清人营建沈阳故宫时,出于对关羽的敬重没有拆掉该庙,反倒传下圣旨,对庙里供的关公、土地、山神、城隍、财神“各敬三尺”,特意在大政殿的红墙外为中心庙留下了一丈五尺的空地。因为清代尊崇关公的风俗在当时沈阳城相当盛行,据民国初年的《 沈阳县志》记载,当时沈阳城方圆五十里内有关帝庙四十三座,比其他任类型的庙宇都多,其中绝大部分是清朝建立的。也因此,清人才特意为了这座小庙腾出了空地!
清末这座小庙逐渐荒废,除关公外的其他神祗也没有了踪迹。至1938年,当时的奉天省市商会以此庙年久失修、残乱不堪为名,召集中街各主要商号五六十家,集资修葺此庙,工程于1938年7月兴工,历时两个月,花费大洋两千五百元。工程结束时树碑石一方,以志各家功德及修建始末。1966年,此庙被改为民宅,1995年修建“东亚广场”,中心庙周围明代十字型街道尽被改为广场。后经过有关方面的力争才使这座中心庙得以保存下来。1998年,沈阳市文物管理部门批准将其重新翻修,又在其四周建起青色围墙,整旧如新,并开始对外开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