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胡芦案”中,小乡宦之子冯渊,与呆霸王薛蟠争夺一婢女甄英莲,结果被薛蟠殴打致死。薛蟠是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之子,也是贾家外甥,贾雨村因受贾家之恩,既要回报贾家,又要掩人耳目,如何是好?“葫芦僧”门子出了一个主意:假托乩仙之名,说冯渊薛蟠二人乃前世宿孽,此案乃因果报应,现薛已被冯魂魄追索而死,只判些烧埋之费即可。后贾雨村虽没有采取扶乩之法,但也胡乱判了此案。
扶乩又称扶鸾、抬箕、降笔、请仙等,是中国古代一种假借与神灵沟通进行占卜的方法,属于一种封建迷信活动,乩仙附体于人,在沙盘上写出文字来。这种活动在清朝末年比较盛行,《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也很有一些情趣,兹举两例。

乩仙文雅有底线
有一个从江南来的扶乩请仙的人,请的仙是卧虎山人。奇怪的是,这仙不测吉凶祸福,只唱和诗词,也能作画,大致就是几笔兰竹,写意而已。但诗却不俗。曾作一绝句云:
爱杀嫣红映水开,
小停白鹤一徘徊。
花神怪我衣襟绿,
才藉莓苔稳睡来。
后又有咏舟诗,限车字:
浅水潺潺二尺余,
轻舟来往兴何如?
回头岸上春泥滑?
愁煞疲牛薄笨车。
不一而足。
这位乩仙真是独具一格,大概是有才的文人升仙而成的吧。不过这样一来,用途就大大减少了。那些物质利欲之徒,大概是不会青睐这样的乩仙的。
但这位卧虎山人却也很有脾气,并非有求必应,而是像《天龙八部》了段誉的六脉神剑一样,时有时无。这位江南人收了甲乙两个徒弟,由于是新手,沙上的字比较难认。后来乙竟然请不到他了,一焚香也不来,再焚香也不来。后来乩仙降临到甲家时,甲就问了一下乙请不到的原因。乩仙判文说,乙这人不地道。他与兄长分家产,竟藏匿千金;而且说谎编瞎话,说父亲外面欠债要两个人还,实际想要把兄长的钱财据为己有。我虽方外闲身,亦不与此等人结缘。告诉他不要再亵渎我。然后又对甲判曰,最近你把果品分给孩子,独忘了孤侄,使他哭一夜。虽非故意,也因心里没有他。再若如此,我也不会来了。
做人讲原则,做乩仙也有自己的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明察秋毫之后,他没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爱憎分明,不屑于与人渣为伍,看不上的人,就不加理睬,也真是野鹤闲云了。

乩仙妙对
冀宁道的赵公有两个朋友,一个姓乔,一个姓车。两人共同雇佣了一辆骡子拉的轿车子回乡。
赵公也是诙谐之人,就作一副对子道:“乔车二幕友,各乘半轿而行。”“乔”、“车”合到一起乃一“轿”字,二人同乘一轿恰和其字。苦无下联,正好官署里正扶乩请仙,就说出这个对子,请乩仙来对。乩仙判曰:此联真人真事,不可以勉强凑合。过了半年,官署再次请到这位乩仙,诸事完毕后,乩仙忽然判曰:“上次的对子我已对上:卢马两书生,共引一驴而走。”接着又批道:“四天之后,辰时巳时间南门外。”到时候,人们果然在那里察看,见有姓卢和姓马的两个书生牵着驴子驮着卷子去省城。赵公感叹说,此联对得很巧妙,只是这两个书生受了大辱了。书生本是文雅之士,卢、马合成一“驴”字,实不雅也。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能有如此妙对,其它也顾不得了,开开玩笑也无伤大雅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