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真爱,至于孩子,是意外。
今天带来的短片,叫《玩偶制造商》。
看到玩偶两个字,真的是可以联想出许多恐怖片。
例如鬼娃回魂系列(1988年-2013年)、安娜贝尔系列(2014年-2019年)、死寂(2007年)、鬼娃娃花子(1995年)等。
在电影里,只要和玩偶扯上边的,都带着一种诡异。可爱的外表之下,却已经被赋予了血腥和暴力。
而这一部玩偶短片,这个玩偶既不杀人,也不害人。
可它就像个毒品,腐蚀每一个拥有它的人。
短片开头,是一位神秘的老人在说话。他需要一套某人至少穿过一次的衣服,要求没有洗过的。
渐渐,画面转亮,一个稚气的小男孩躺在棺材里。
神秘的老人继续在说,还需要他的一缕头发与他最珍贵的物品。
男孩的母亲问,可以是棒球手套吗?
老人说,手套、玩具,随便什么都可以,只要是他珍惜的东西。
男孩的母亲有些迟疑,问老人,这真的管用吗?
老人回答,没有人要回过他们的钱(没有人要求售后)。
不久,老人带来一个玩偶,从衣服与发型来看,是按照小男孩仿制的。
而在男孩的父母眼中,这仅仅只是一个普通的布偶,而且是一个定价过高的傻娃娃。
老人不以为意,让男孩的母亲试试把玩偶抱起来。
就在男孩母亲半信半疑时,原本是玩偶的男孩仿佛有了生命,他伸出手抓住了母亲的胳膊。
母亲喜出望外。
母亲从棺材里抱出来的,是真实的男孩,而非是冰冷的玩偶。
母亲告诉男孩,自己很想他。
可是在父亲的眼中,这分明仍是个玩偶。
父亲在老人的引导下,牵起男孩的手。
男孩突然回过头,又成了真实的小男孩。
松开手后,变回了普通的玩偶。
父亲不可置信地看着老人。
父亲觉得玩偶有古怪,要求母亲放下玩偶。
可母亲此时怎会听父亲的,从口袋里拿出尾款付给老人。
老人表示,这个玩偶是你们的了。
临走前,老人不忘交代关于玩偶的使用方式。
在男孩住过的地方,老人留下了精神印记。
在屋子里面,玩偶会变成男孩。
而在屋子外面,玩偶只是个普通的玩偶。
老人告诉孩子的父亲,玩偶只有一条禁忌。
不论你有多喜欢玩偶,不论是否真的把他当作孩子,和他在一起的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
一旦1小时到了,玩偶就必须回到盒子里呆一整天,然后才能再把他带出来。
如果超时,就会像毒品一样,会对玩偶产生依赖。
然后失去他。
男孩的母亲对这个失而复得的孩子感情愈来愈深,她没有办法再离开这个孩子,把孩子放进盒子里。于是就像老人所说的副作用,她逐渐忘记了玩偶只是玩偶,甚至给玩偶喂早餐。
不做家务。
整日整夜与玩偶待在一起,甚至不睡觉。
父亲提醒母亲孩子已经死了。
而母亲已经忘记孩子曾经死去,她的关注点只有一个。
父亲让母亲把玩偶放回盒子里,过正常人的生活。
母亲不肯。
父亲知道母亲是不会改变主意,于是把母亲与怀中的玩偶一起拉到门口,让母亲好好看看怀里的到底是玩偶还是真的孩子。
可一到外面,变成玩偶的不止是孩子。
原来,有一次,父亲实在看不过去,把玩偶藏起来,以为这样母亲就能恢复正常,不再每天抱着玩偶过日子。
可再一次失去了孩子的母亲,对生活也失去了希望,她割腕自杀了。
一心想要母亲回来的父亲,让老人也做一个玩偶。
可他亦如当时母亲对失而复得的孩子那样,不愿听从老人的说明,相处1小时后就把玩偶放入盒中一整天。导致他忘记了母亲已死的事实。
回到房子里,母亲又成了人的模样。
而在旁边的桌上,放着两个沙漏。
很多人会有这样一种感觉。
玩偶明明是童年里最柔软最纯真的回忆,每每想起他们,使用的形容词大多是,可爱、纯洁。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再看到这些玩偶时,我们却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诡异。
可具体要说哪里诡异,却又说不上来。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病症叫作,玩偶恐惧症(又叫人偶恐惧症,学名:Pediophobia)。
如果看到玩偶会觉得有些不舒服,那大概率是患上了轻度的玩偶恐惧症;更严重的话可能发生看见玩偶就眩晕、心慌,甚至还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狂躁。
这种病症的成因非常复杂,各方有各方不同的说法。有些解释说,玩偶恐惧的根源来自于幼年对玩偶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也有一些看法认为是恐怖片的渲染加剧了部分人对玩偶的恐惧心理。
那为什么恐怖片如此喜欢使用玩偶作为恐怖的道具呢?
事实上,这与心理学范畴的另一个知识点有关,恐怖谷。
简单的说,某些人形玩偶手工精制,它有着人类的外表与面孔,可他们的肢体触感都是僵硬的,介于似人与非人之间。
人形玩偶的仿真度越高,人对它们的好感也会越高。但当其到达一个临界点时,这种好感会突然降低。
当这个玩偶越像人的时候,反而是好感度最低的时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