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的经营下形势一片大好,甚至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但与盛世相伴而生的,还有官僚机构的腐败,政府为了遏制此势头,不惜耗费大量财政收入建立了养廉金制度,却始终治标不治本。
和珅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贪官,其凭借乾隆皇帝的信赖,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他在失势被抄家后,其贪腐总量达8亿两,这相当于大清王朝15年的财政收入,民间更是传出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看到抄家清单上的巨额数目后,纵使嘉庆作为一国之君也忍不住问道:“你贪的钱,能花完吗?”不料和珅开口后,竟让他哑口无言。

步入官场
和珅于乾隆十五年出生于福建地区,其父亲钮祜禄-常保乃是满洲正红旗人出身,虽然并非满洲上三旗,却也是纯粹的满洲人血统,其奉命担任福建副都统一职。
家庭在常保的庇护之下,也算是顺风顺水。可好景不长,在和珅三岁这年,母亲便因为难产意外去世,留下了弟弟和琳。又过了六年,父亲常保也因病去世。
此时兄弟二人尚且年幼,毫无谋生的能力,更别说继承其父亲的爵位与家产。族人为了霸占其家产,对兄弟二人百般排挤,幸运的是他们得到了一名老家丁和父亲一位偏房的保护,才免于被赶出家门。

家庭的变故使得和珅更加成熟与坚强,他厌恶族人争夺家产的丑恶嘴脸。他从小便立誓,定要光耀门楣,要给弟弟最好的生活。
经过数年的苦读,和珅已经对四书五经信手拈来,更是能够吟诗作对。另外,他还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凭借自己的学识,他考上了清内务府在宫中为满族子弟所设的官学——咸安宫。
咸安宫相当于大清官员储备机构,进入这里也代表着一只脚已经跨入了官场,更何况和珅还未满18,他自然也得到了各大名门望族的青睐。乾隆二十三年,他娶了直隶总督之孙女冯氏为妻。得到了妻子娘家庇护后,他更是如虎添翼。

乾隆37年,他被授三等侍卫,成为了清朝特务机构血滴子的成员。次年,他因为在皇帝面前小试锋芒,成为了乾隆的仪仗队侍从。
此后的和珅仕途可谓是一路顺风顺水,同年便被任命为管库大臣。从这份工作中,他学习到了理财知识,布库在他的管理下存量大增,他也再次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肯定。
乾隆四十年,他被任命为正蓝旗满洲副都统,次年又担任军机大臣开始参与朝廷政务,更是特允紫禁城骑马之权。

独揽朝纲
和珅起初为官清廉,绝不收受贿赂,但在李侍尧一案中他因在抄家中私吞了部分家产,他也尝到了金钱的滋味。在其长子被乾隆指为十公主额驸后,他更是与皇族沾亲带故,百官为巴结这位当朝权臣争相送上奇珍异宝。
和珅再次在金钱攻势之下沦陷,他开始公然收受贿赂,暗结朋党,形成了一大股势力。其所作所为虽然遭到了其他大臣的弹劾,但他仰仗着乾隆对他的信任,不仅未作丝毫收敛,反而对弹劾的文官们展开了疯狂的报复。
乾隆四十九年,和珅被调正白旗满洲都统,不久后又奉命管理户部,这再次为他的贪腐营造了可乘之机。

此时的和珅并不急于派系斗争,而是将首要目标定为敛财。他将自己的触手伸向了商人和犯罪集团手里,如若商人不臣服于他,便会遭到犯罪集团灭门。
浙江某富商因为拒绝缴纳和珅的帮费,全家老小竟人间蒸发,金银珠宝被全部掳去。当地衙门调查后,竟以土匪抢劫草草结案。
在他的威势之下,短时间内收敛了众多钱财。他将这些钱财作为政治斗争的资本,不仅将朝中反对势力尽数打倒,独揽朝纲,而且其党羽更是遍布全国。

和珅倒,嘉庆饱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后,虽主动退位为太上皇,却依旧把持朝政。他上朝时,由于只有和珅才懂得自己在说什么,便命令其站在自己和嘉庆身边,如同摄政王一样。
嘉庆成为了一副空壳,他虽有皇帝之命,却无皇帝之权。直到嘉庆四年乾隆驾崩,和珅终于失去了倚仗,嘉庆当即宣布其二十条大罪,并下旨抄家。
抄下来竟是一个天文数字——八亿两白银。要知道在乾隆年间,清廷每年税收不过七千万两,他所藏匿的财产相当于整个清政府15年的税收总和。

贪腐数额之大使嘉庆震惊不已,他甚至亲自问和珅:“你贪的钱自己一辈子花的完吗?”和珅却表示自己所贪之钱虽多,也是无可奈何之举。
首先,这些钱并非都是为自己,而是给皇帝所准备的。比如在乾隆第五次南巡时,规模、人数可谓空前,但此次行程国库未花一分钱,均由和珅筹办。另外他还说到,自己在朝中做事难免迎来送往,倘若没有钱财,又谁又为自己办事呢?
嘉庆听到的回答,却也拿不出反驳的话,毕竟句句在理。病的不是和珅,而是整个清廷。

和珅与乾隆
和珅的贪腐,离不开乾隆皇帝的默许,这也使得二人的关系众说纷纭。
首先和珅乃是一名美男子,并非影视剧中那般滑稽与丑陋。而且他长得极像雍正皇帝的年贵妃,此人乃是少年乾隆的“初恋”。
这段暗恋由于受制于伦理与礼制,他不得不将这份爱意藏于心底,直到和珅的出现,他仿佛再次看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
和珅的出生之年,正是年贵妃的死的那一年。更为凑巧的是,二人连额头上的一颗红痣都长在同一位置。这令乾隆坚信,此人乃年贵妃转世,与他续前世之姻缘。

和珅的贪腐,他作为皇帝又怎么能不知,只是不忍下手罢了。他甚至驾崩前还留下遗诏,不可将和珅凌迟处死,保其全尸。
一朝天子一朝臣,和珅在乾隆一朝过于锋芒毕露,又怎能令新帝安心呢?如若当初知道收敛,也不至于落得一个白绫处死的下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