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僵尸分类大全

admin
14355
文章
68
评论
2020年6月24日10:25:45 评论 82,102 5045字阅读16分49秒
↓↓↓↓鬼友网永久域名www.guiyouwang.net↓↓↓↓

对于清朝志怪小说比较了解的人, 一定会注意到其中有很多关于僵尸的记载。

比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尸变》、《喷水》篇目,都是关于僵尸的,也是其中最恐怖的几章。

袁枚《子不语》中关于僵尸就记载得更多了,什么《僵尸抱韦驮》、《僵尸夜肥昼瘦》、《焚尸》…..数不过来。

到了今天,像五通神、山魈这些传统妖怪已经渐渐没、不为人知,但僵尸仍然拥有很大的知名度。

甚至可以说是与狐妖并列为中国最广为人知的两类妖怪了。

但是许多人对僵尸其实还存在不小的误解,比如,僵尸的历史渊源、类型划分等等。

关于这些问题,我会在文章中系统性地整理出来(部分图片可能有些惊悚,阅读本文前请先做好心理准备):

和狐妖、骷髅这些经典妖怪比起来,僵尸的历史其实很短。

在清朝以前,“僵尸”的意思就是单纯地指“僵硬的尸体”,今天我们通常所说的一蹦一跳的“僵尸”,直到明末清初才真正诞生。

要想了解僵尸的历史,得先讲讲旱魃。

今天的很多网络小说都会把旱魃归入为僵尸的一种,但两者最初的含义却大不一样。

旱魃虽然是僵尸形象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但僵尸和旱魃联系在一起,其实是很晚的事情了。

在清朝以前,旱魃和“尸体”、“尸变”这些僵尸身上的典型特征都毫无关联。

《诗经》中有记载:“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这里提到的旱魃只有干旱、热、焚烧这几个特性。

还有上古神话中的天女魃,也和僵尸毫无联系。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大致意思就是:

黄帝和蚩尤大战,蚩尤请来风伯雨师,呼风唤雨,困住了黄帝大军。黄帝遂令天女魃下界,天女魃来到阵前施展神力,发出大量的光热,使得风雨迷雾顿时消散。黄帝也因此而擒杀了蚩尤。魃建立了奇勋,但也丧失了神力,再也不能回到天上,她所居的地方终年不雨。

可以看到,不管是《诗经》还是《山海经》中,“旱魃”都只是一种可以招致旱灾的生物,与僵尸搭不上边。

“旱魃”的形象是几经流变,才一点一点地与僵尸重合的。

在秦汉时,旱魃具有神怪二重的属性,人们一方面把她当作天女来崇拜,另一方面又因为其带来干旱的属性而畏惧、厌恶她。

汉朝之后,旱魃逐渐被剥去了神格,性别特征被剥夺,最后变成了一种邪恶的妖怪形象。

比如孔颖达在给《诗经》中的“旱魃”注释时就引用了《神异经》中的记载说道:

“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

但其实《神异经》描述的是一种叫做“格子”的妖怪,孔颖达把它与旱魃混为一谈,代表了当时之人对旱魃的主流看法。

随着旱魃的流传度越来越广泛,民间也由此兴起了一种叫做“斩旱魃”的活动(至今部分地区仍然有此习俗)

斩旱魃一般是雩祭(求雨仪式)中的一个环节,民众希望在雩祭中通过日晒、水淹、虎食等方式来驱赶旱魃。

比如张衡《东京赋》就有:

“囚耕父于清泠,溺女魃于神潢”

一些史书中也开始捕风捉影,甚至留下了捕获喊旱魃的记载。

《北史·齐本记下》:

夏五月,大旱,晋阳得死魃,长二尺,面顶各二目。
注意史书中的记载:“长二尺,面顶各二目”

说明,至少到这个时候,世人眼中的旱魃还只是一个身高半米、头顶长着一对眼睛的小鬼形象,和僵尸完全不搭边。

但到了明清之后,旱魃就与僵尸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

这时人们开始认为旱魃其实就是一些刚死不久的尸体,变为旱魃的死人尸体不腐烂,坟上不长草,坟头渗水,旱魃鬼会夜间往家里挑水。

只有烧了旱魃,天才会下雨。

《明史》中就有记载,每遇干旱,百姓们便发掘新葬墓冢,将尸体拖出,残其肢体,称作“打旱骨桩”。此种风俗后来在民间越来越盛,且由“打旱骨桩”发展为焚烧尸骨。

因为打旱魃经常要掘墓发冢,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道德风化,所以官府历来都严禁打旱魃,但始终未能禁绝:

《大清律例·贼盗·发冢》就有一例:

清嘉庆九年,高密久旱不雨,有人发现年初病故的村民李宪德坟土潮湿,便纷传李死后变成了旱魃。

各村民众不顾李家阻拦,刨坟开棺,见李的尸体尚未腐烂,更加确信李就是旱魃,不由分说将尸体烧毁。

李家将掘墓者告上公堂。此案无成例可循,最后刑部将领头人仲二以“发冢开棺见尸律”将领头人判处“拟绞监候”,此案才得以了解。

至于说,旱魃为什么和僵尸扯上关系,原因或许得上溯到宋代,最晚不过宋代,就有一些道士、术士提出僵尸能够吸水的说法。

《夷坚志》中的《刘子昂》篇目就记载了:

刘子昂为鬼妾所惑,便请来道士寻找鬼妾尸体,道士将水泼在地上,发现有一个地方的水干得特别快,便将其掘开,果然发现里面就埋着一具僵尸(这里的僵尸仅指僵硬的尸体)

僵尸吸水的说法或许正是发源于这一时期。

因为僵尸能吸水、旱魃能致旱,所以后人便将僵尸和旱魃混为一说了,这两个名词开始渐渐重叠。旱魃不再是小鬼形象,而是拥有了僵尸的外形,僵尸也不再是指僵硬的尸体,而是和旱魃一样的邪物。

到了明清时期,僵尸旱魃之说越来越兴盛,并且大量出现在小说怪谈之中。许多人都曾在书中对僵尸进行了详细分类。

其中以袁枚《子不语》中的划分最为有名。

袁枚将僵尸划分为许多等级,分别是:

1.紫僵:紫僵一般是指死后不久的僵尸,孤因而身体呈现出淡紫色,紫僵无法自由行动,属于僵尸的不完全形态。

2.白僵:尸体呈白色,这种僵尸很好对付,他行动迟缓,怕光,也怕火,怕水、怕鸡、怕狗、甚至怕人。

3.绿僵:尸体散发出的尸气和僵尸的身体为绿。和白僵相比,跳跃极快,不怕人,不怕家畜,唯独只怕阳光。

4.毛僵:尸体身上长出毛发,是出了名的铜皮铁骨,修为越高,身体越结实。行动敏捷,跃屋上树,纵跳如飞,开始不畏惧凡火,甚至还不畏惧阳光。

5.飞僵:飞僵顾名思义,就是会飞的僵尸,一般都是修炼千年之久,这种僵尸极其厉害,不仅不惧阳光和刀剑,还会使用法术,一般的道士无法将其降服。

6.游尸:会随着月气因时节移动,居无定所。

7.伏尸:千年不朽的尸体,无法移动(听起来似乎并不厉害)

8.不化骨:人死后身体某些部位因为精神灌注而使其部位尸骨不化,这一块不化的骨头便被称为不化骨,色黑如磐石,如果久得日月精气,也会为祸人间。

其中,游尸、伏尸和不化骨虽然一般被视为僵尸,但准确的来说应该是骷髅。

它们均是来源于《子不语》中的《骷髅三种》这一篇目

“地中有游尸、伏尸、不化骨三种,皆无棺木外袭者。游尸乘月气,应节而移无定所;伏尸则千年不朽,常伏地;不化骨乃其人生前精神贯注之处,其骨入地,虽棺朽衣烂,身躯他骨皆化为土,独此一处之骨不化,色黑如䃜玉,久得日月精气,亦能为祟。”

不管是最低等的紫僵,还是最高等的不化骨,均可进化为旱魃;旱魃又可再进化成究极形态:“犼”

袁枚《续子不语》

“尸初变旱魃,再变即为犼”

普通僵尸有八种,旱魃则有两种。

《子不语》记载:

“猱形披发一足行者,为兽魃;缢死尸僵出迷人者,为鬼魃。获而焚之,足以致雨。”

到了《续子不语》中,又新添了一种旱魃:

一种似兽,一种乃僵尸所变,皆能为旱,止风雨。惟山上旱魃名格,为害尤甚,似人而长头,顶有一目,能吃龙,雨师皆畏之。见云起,仰首吹嘘,云即散而日愈烈,人不能制。或云:天应旱,则山川之气融结而成。忽然不见,则雨。

不管旱魃是两种还是三种,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旱魃分为兽魃和鬼魃,兽魃接近早期的小鬼旱魃形象,与僵尸无关;只有鬼魃才是由僵尸变成的。

说完了旱魃,在再说来下犼。

犼与旱魃本来没有关系,犼本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乃龙王之子(也有说法犼以龙为食),它有守望的习惯。

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上就有两只南面而坐的石犼,被称作“望帝归”。因为它们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监督皇帝),所以经常会出现在皇宫建筑之中。

但是犼的形象却在民间不断演变,到了清朝中期,通常被视为一种食人的野兽。

因为犼有畏水的特性,所以人们一开始把犼与旱魃相联系,后来旱魃与僵尸画上等号,那么犼也就自然而然和僵尸产生联系了。

所以,按照袁枚的体系,那么僵尸的进化链则为

普通僵尸(八种类型)——鬼魃(旱魃中的一种)——犼(神兽)

在袁枚的体系中,这个犼其实就是一些菩萨的坐骑金毛犼。

所以,作为一只僵尸,若能够修炼成菩萨胯下坐骑,也就到极限了。

袁枚给僵尸类型进行了详细划分,纪晓岚则给僵尸的成因进行了归类,分别是新尸突变和葬久不腐。

但这些都是自然形成的僵尸。

民间还流传着一些通过炼尸术来人工炼养僵尸的说法。

道教法术中也有“太阴炼形”之所,所谓太阴炼形,就是指人死后可以炼形于地下,爪发潜长,尸体如生,久之便能得道成仙。

后世所穿的炼尸术等法术,都是借鉴了道教“太阴炼形”一说。(我在本专栏连载的小说《寻妖记》:雪山神女(一) - 知乎专栏 中会详细介绍一些炼尸术的)

既然僵尸这么屌,人类总得想一些道具出来降服他吧?那僵尸到底怕什么?

1.镜子或八卦(很多农村地区的门梁上应该都有辟邪镜)

2.桃木(《荆楚岁时记》:“桃者,五行之精,能厌服邪气,制御百鬼”)

3.鸡鸣(《子不语》:“鬼闻鸡鸣即缩”)

4.枣核(《子不语》:“枣核七枚,钉入尸脊背穴。”)

5.火(《子不语》:“放火烧之,啧啧之声,血涌骨鸣。”)

6.老蛤(《岣嵝神书》:“老蛤能辟伏尸”)

《岣嵝神书》的内容很强大,又叫“升仙神书”,是一本民间法术总集:

制人术、解被人镇法、止血神咒、隐形法、取天罡气法、神传智慧法、收拘魂法、神符取胜、桃符传贼、黑天昏日、飞剑制人、灵符禁恶、印伏蛟龙各种正法、邪法都有。

另外,关于僵尸,网上一直流传着“四大僵尸王”的说法

“时天下将乱未乱,中日战争一触即发。欲来的山雨惊醒了沉睡千年僵尸中的极品——僵尸王将臣”

这是B站上一个很有名的梗。

里面提到的将臣就是网络四大僵尸王之一,除了将臣之外,其他僵尸王还有赢勾、后卿和旱魃。

但在古代民间传说中,其实并不存在什么四大僵尸王这一说法,除了旱魃以外,其他三个人都是现代人创造的产物。

将臣是90年代TVB剧《我和僵尸有个约会》中的反派之一。

赢勾是网友杜撰出来的人物,并且附会到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但其实《阅微草堂笔记》根本没有提到赢勾)

后卿也是现代人杜撰的神话人物,据传出自《元阳志略》,但《元阳志略》乃是今人以古人名义所写的野史。

在《山海经》等正统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均没有出现后卿这个人物。

再来解释下最后一个问题。

为什么香港僵尸片中的僵尸一般都穿着清朝官服?(有人可能会说,僵尸穿是寿衣不是官服,但大部分僵尸片里出现的衣服就是官服,寿衣出现得很少)

这是官服僵尸:

这是寿衣僵尸:

哪个更常见就不必说了。

至于,为什么僵尸都穿清朝官服,原因有很多

1.僵尸产生的历史渊源

僵尸文化自明末兴起,于清朝达到鼎盛,《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等许多志怪小说中都有关于僵尸的描述,香港僵尸片中的许多设定都是来源于这些清朝的小说、话本,所穿的以自然而然就是清朝的衣服了。

2.剧组为了节约成本

清代官服的制作(租借)成本比较低,这是一个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其实还是类似汉服这样宽袍大袖的衣服比较挑人,不是所有人穿上都能和王祖贤这样的。

而许多僵尸的饰演者就是相貌平平、身材一般的路人甲,如果让他们穿着汉服一蹦一跳的话,呈现出的效果会很滑稽。

3.香港民众的反清思想

香港电影历来都有很深的反清情节,比如七十年代的邵氏武侠,《洪熙官》、《少林三十六房》等,都有反清元素在里面。

这是因为第一代香港移民有很多人都是洪门、青帮的成员,而“反清”是洪门和青帮的宗旨,所以,在反清思想浓重的香港,面目可憎的僵尸以清朝官员的形象出现,这是观众的选择。

4.清朝官服本身的阴森、压抑感。

清朝官服比较直挺且颜色较深,有一种很压抑和僵硬的感觉,很适合给僵尸来穿。至于汉服这类宽大飘逸的衣服,一般用来拍神仙或者女鬼,拍僵尸的话且不说好不好看,连跳都不方便跳(很容易摔倒)

关于僵尸,就先写这么多了。

下一期讲一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种神秘生物:“龙”。

龙和僵尸一样,同样是极具知名度的生物。

但是其设定也是极其混乱。

在某些说法中,龙是由蛟变的,在另一些说法中,龙则是由鲤鱼变的。

在先秦时期,龙的地位并不算特别尊贵,夏朝的孔甲就直接把龙当作家畜一样养,雌龙死了就把它剁成肉酱,后来觉得味道鲜美,还想把雄龙也给剁了。

在汉晋以后,龙的地位才开始逐渐抬升,并且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

总之,关于“龙”,各种看似混乱的设定,其实也都有一条脉络可循的,篇幅有限,就待留到之后再写吧。

-------------

继续阅读
weinxin
鬼友网官方公众号
加鬼友网公众号,每天推送最新奇异资讯!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www.guiyouwang.net
正文底部广告610x47px
什么是死亡教育? 鬼神文化

什么是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是一个探讨生死关系的教学历程,这个历程包含了文化、宗教对死亡及濒死的看法与态度,希望借着对死亡课题的讨论,使学习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并将这种态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关于死亡...
什么是再生人? 鬼神文化

什么是再生人?

传说中的灵魂轮回转世投胎现象 再生人,首先指是“灵魂”的“轮回转世投胎”现象,就是记得自己前生前世的事,姓甚名谁,家住哪里,父母是谁,怎么死的 。“再生人”现象有个例,也有群体现象,全球最大规模的再生...
二月二有哪些传统习俗 二月二吃龙食是吃什么 鬼神文化

二月二有哪些传统习俗 二月二吃龙食是吃什么

农历二月初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这天起,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预示一年好兆头,在这一天理发寓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除了理发,二月二还有“吃龙食”的传统习俗,吃春饼、吃面条、吃饺...
顶仙是什么意思?(如何判断自己身上有仙) 鬼神文化

顶仙是什么意思?(如何判断自己身上有仙)

顶仙是什么意思? 顶仙是一种传说中的超自然力量,它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困难、改变命运。“顶仙”这个词源于古代佛教文化,它指的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能够帮助人们超越自身的极限,实现人生理想。   判...
鬼友网小横幅782x100

您必须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