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中国传统的喜庆节日,在香港总会见到大红花牌耸立街头。
前不久建党一百周年的日子,香港街头红旗飘扬,还立起了被市民称好久不见的超大传统花牌,一见就知今天有大喜事。花牌上写有“热烈庆祝中国建党一百周年”字样,颜色喜庆浓艳,其上描龙画凤,花团锦簇,是地道的香港特色。
据了解,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大花牌早在四个月前就已经筹备了。一般的花牌,顶部的“凤头”通常是一个,这次的做了三个,而且花牌的竹盘结构也特别坚固,摆放时间计划比通常的一个月还要久一点,路人见到开心,也深感祝福祖国繁荣昌盛,香港越来越好的美好寓意。
上世纪60至80年代,花牌业在香港最为繁荣昌盛。当时香港信息业落后,每有酒家、茶餐厅、理发店等开业或扩充营业,或者有嫁娶、贺寿等喜庆活动,人们都要在大门外立起写有“客似云来”“生意兴隆”“喜庆满堂”等字样的大花牌,传播喜讯,彰显身份。还有逢遇传统节日、神诞、庆典、街坊团体活动等,花牌一环也是必不可少。还有在将要上演大戏的戏院门口,花牌上有名伶大名、“声色艺全”等字样,招揽围观,华丽气派。

这种老式花牌是一种以竹为支架、装饰喜庆的香港传统工艺品,属于典型的岭南文化。它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现在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早已由最初的简单样式变得更加繁复华丽,增加了众多颜色、图案,采用了锑纸花,还增加了灯泡,效果更美观还格外抢眼。
现在,香港能制作花牌的花店已不多见了。“李炎记花店”是香港仅存几家老牌花牌店之一,掌舵人是李翠兰,人称兰姐,是这家店的第二代继承人,据她讲,店是父亲开的,已经六十三年了,以前这里一条街都是花牌店,现在店面很少了。“花牌算是艺术,但做起来很辛苦,当花牌挂起来的时候,人人都欣赏,自己就非常开心。”

上世纪60年代风靡香港的花牌
在李炎记花店,李翠兰用锑纸做花朵。
要制作一个传统花牌需要的技巧很多,要会折花,还能写一手好字,还要会制作组件。以一个三层花牌为例,先按照设计图纸做好孔雀凤头;再准备好两边都要放的一对龙柱;每个不同形状及尺寸的组件牌边还要弹花(订花),这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操作。兰姐称,花牌最主要的是写字,一定要手写,定做花牌的客人们都喜欢纯手写的字,比电脑打印的字多了股灵气。各个程序完成,最后加上灯线便完成了整个制作,然后把各个花牌组件搬到目的地,上棚架组装,当一座色彩亮丽的花牌立起时,重要的节日增光添彩。
“花牌是香港的集体回忆,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过去的香港,无论市区还是乡村,只要有活动的地方就有花牌。它见证了香港从名不经传的小渔村逐渐发展成富庶繁华的国际金融中心。
现在五光十色的广告牌早已代替了手工繁杂的花牌工艺,花牌也跟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逐渐被人们遗忘。兰姐称“没人做啦,以前一个花牌几十人做,现在只有几个,客人又要赶,好难做。但挂起来的花牌,人人都欣赏,自己也十分开心。”

上世纪60年代风靡香港的花牌
现在五光十色的广告牌早已代替了手工繁杂的花牌工艺,花牌也跟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逐渐被人们遗忘。
2014年,香港历史悠久的装饰纸扎——花牌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华南文化的组成部分。
现在香港的盂兰盛会,每逢农历七月某些地区还会筹办祭祀。通常都会在空旷的地方搭建舞台并且利用大型花牌装饰,晚上还有神功戏表演和祭祀仪式,花牌便成了盂兰节十分抢眼的招牌。
一座带有浓厚本土特色的花牌,立起时众人都赞赏,也是一群匠人坚持和努力的动力,他们赋予了花牌艺术,保留了花牌文化,也留住了香港又一个特有景致。
花牌欣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