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节
我们都知道,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古人认为人死了并不意味着消失不见,而是去往另外一个世界生活,这个世界就是冥界。
开始的时候,古人祭祀祖先,除了表示对祖先的思念之外,更多的是祈求祖先保佑,健康长寿,无病无灾,子孙后代枝繁叶茂。
古人在清明节这天,祭祀完了,还会举行集会、举办宴席,吃吃喝喝。
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到了清明这天,杜牧自然而然的就想起要喝酒,因为此时的老家,肯定在举办聚会吃席。
其实最开始,这种祭祀聚会宴席活动的时间,并不是在清明这天,而是在农历三月初三。
周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三月初三聚会的记载。
《诗经.郑风》:“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诗里头描绘的就是三月初三聚会的情景。只是那时候,这个节日主要活动是男女欢会,自由恋爱,自主选择配偶。有点像现在的大型相亲大会。
所以,清明节最开始的主要目的是祭祀祖先,保佑后代,繁衍生息。
在远古人的心里,没有比生死比繁衍后代更重要的事情了!
至于为什么三月初三变成了清明,还有待考察。
2.端午
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插艾蒿辟邪。
端午的“端”字是正的意思,端午两个字表达是一种天象正在上演,也就是苍龙七宿。
古人敬畏天象,天象表达的是天神的意志,所以古人会在天象出现的这天举办愉神活动,请求天神保佑。
端午节划龙舟,正好跟苍龙七宿对应。
端午节前后也正是各种毒虫活跃的时候,后来的人们于是又加上插艾蒿吃喝雄黄酒辟邪等民俗。
3.七夕,乞巧节
这也是一个因为敬畏天象而形成的节日。农历七月初七这天,牵牛星、织女星、天河最清楚,远古人就在这天举办愉神活动。
后来古人把牵牛星和织女星拟人化,形成美丽的爱情传说。
可为什么七夕又叫乞巧节,又为什么要穿针?
乞巧和七夕语音相近,所以叫乞巧节。这天牛郎织女相会,爱情圆满,人们穿针,寓意着像线正好穿过针一样,自己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独一无二的意中人。所以,七夕节是个和爱情有关的节日
4.中元节(鬼节)
我国古人清明节已经祭祀祖先鬼神,中元节应该不会再重复这种活动。所以可以判断,中元节是外来节日,应该是佛教传入我国之后逐渐形成的。
5.中秋节
古人敬畏日月,白天祭祀太阳神,晚上祭祀月亮神。
而在中秋这天,天气最适合拜月。
月亮有圆有缺,古人希望家庭的每一个人都像八月十五的月亮一样团圆,不要像月缺一样有缺憾,所以中秋节也寄予了团圆的美好愿望。


评论